智慧城市介紹
從資料到智慧的演化過程
智慧的基本元素是大量的資料。資料本身並不具備很高的價值。資料經過處理所呈現的關係產生有用的資訊,由對資訊分析所認識的型態,就產生了知識。經由人的經驗整理出來知識所帶來的原則,我們就可以做出具有智慧的決定。由資料到智慧的演化過程也就是近代經濟及產業與相關資訊及通信技術產業成長的歷史。
從2001年Cape Town市的智能城市策略開始,世界上許多國家與城市訂定了智慧城市的策略,包括2004年韓國的U-Korea IT893策略,2006年新加坡的iN2015,2008年斯德哥爾摩市的生態智慧城市,2008年的智慧臺灣,2009年的i日本2015策略,2009年的資料英國,及2010年阿姆斯特丹的智慧城市。於2011年中國將智慧城市包含在十二五國家計畫中。
- 從經濟或就業的角度,智慧城市用來描述一個有智慧工業的城市。智慧工業也就是資訊及通信技術 (ICT) 產業或是在製造過程中有用到ICT的產業。
- 從居民的角度,智慧城市用來描述一個擁有良好教育居民的城市。
- 從城市治理的角度,智慧城市用來描述一個使用新的市民溝通管道的城市。例如數位化政府及數位化民主。
-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智慧城市用來描述一個在每天城市生活使用新科技的城市。除了ICT之外,還有使用新交通科技的智慧運輸系統,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居民的機動力。
- 從其他角度用智慧城市來描述一個城市生活的還包括:安全,綠色,效率及可持續,能源等。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聯網、傳感網,涉及到智慧樓宇、智慧家居、路網監控、健康醫療、城市服務、食品藥品、智慧交通與數位生活等諸多領域,把握新科技創新和訊息產業浪潮的重大機會,充分發揮城市資通訊產業發達,以及相關技術、電信業務及訊息化基礎設施優良等優勢,通過建設資通訊基礎設施、認證、安全等平臺和示範工程,構建城市發展的智慧環境,形成基於海量資訊和智慧處理的新生活、產業發展、社會管理等模式,面向未來全新的城市形態。運用智慧技術,通過網際網路、物聯網、還有智慧運輸網使城市的關鍵基礎設施通過新型服務型態,使城市的服務更有效。
在2008年世界經濟進入蕭條的時候,IBM提出了「智慧地球」 這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戰略論述:「智慧的地球」就是讓智慧貫穿于系統與流程之中。此處所謂的的系統與流程,是那些提供與傳遞服務的系統與流程,是那些研發、製造和交易產品的系統與流程,是那些使人、資金、石油、水、甚至於電子能夠運轉的系統與流程; 一言以蔽之,是億萬人口賴以生活和工作的系統與流程。IBM的智慧地球包含了商業智慧、智慧城市、智慧工作、智慧科技、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慧雲服務、與智慧零售。基於智慧地球的論述基礎、IBM提出了智慧城市的願景:安全的居住環境,優質的學校,合理的房價,便利的交通。這一切不再只是夢想。
同一時間,歐盟為了協助歐洲三百多個中型城市,走出因為產業結構改變而產生的困境,委託維也納科技大學的區域科學中心于2007年底所完成的歐洲智慧城市研究報告中,建立了一個描述及評估智慧城市的架構,在智慧城市的六大特性下,訂定了三十三項因素及七十四個評估指標。由Boyd Cohen教授於2012年製作的智慧城市分析輪則被廣泛應用於美國及南美洲國家。
智慧的公民在於一個城市對社會及人力資產的投資,不但包括了市民的資質及教育程度,還包含社會和族群的多元化與融合程度、市民的靈活性與創造力、市民對外面世界的開放胸襟、市民對公共生活的參與程度、還有對終身學習的親和力。智慧的經濟在於創造城市的競爭力,包括城市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經濟形象及知名度、生產力、工作力市場的靈活性、國際接軌程度及轉型能力。
智慧的治理在於市民的政治參與及城市對市民的服務,包括參與決策、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及社會服務、透明治理及政治策略及觀點。智慧的機動力則是一個城市是否有可持續、創新和安全的交通及資通訊系統,以及其所提供的地方、全國及國際的可及性。智慧的環境包括城市是否有吸引人的自然條件 (氣候、綠地),城市的污染程度,對環境保護的努力程度,以及可持續資源管理。最後,智慧的生活是對生活品質不同方面重視的程度,包括文化設施、衛生條件、個人安全、房屋品質、教育設施、旅遊吸引、及社會凝聚力。